瑞士禁止動物實驗公投之後,我想說的事:因《惡血》被誤解,卻真實存在的技術,正改寫未來
▲LUSH Prize 為全球知名的反動物實驗大獎,鼓勵動物替代技術的推廣和研發。圖於 LUSH Prize 頒獎典禮所攝。Photo Credit:Dr. G 提供
作者:陳冠宇 Dr. G/原來我是個很特別的人
本文由換日線Crossing授權轉載,原文發表於此
各位朋友好,生醫工程是一項具有濃厚跨領域色彩的學科,身為其中一員,與電機、資訊、化學甚至臨床研究人員合作交流是家常便飯。
但你知道嗎?動保(動物保護)領域,也與生醫工程的發展息息相關。
首先分享近期在動保和生醫領域引起廣大關注的兩件新聞:第一,瑞士作為有全球知名藥廠羅氏(Roche)和默克(Merck)的製藥大國,在今(2022)年 2 月 13 日舉辦公投,決定是否成為全球第一個完全禁止動物實驗的國家,但最終結果並未過關,在參與投票的 44% 選民中,79% 的選民反對,僅 21% 贊成,反對原因包括對於醫學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擔憂。
同月,特斯拉創辦人伊隆・馬斯克(Elon Musk)旗下研發神經科技的新創公司 Neuralink,被美國動保組織 PCRM(Physicians Committee for Responsible Medicine)指控在進行大腦晶片的動物實驗時,涉嫌違反動物福利法及虐待實驗猴子。隨後 Neuralink 公司和共同合作的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,也正式回應並否認指控,但風波還在持續中。
動物實驗的施行與否,就像在天秤兩端互相抗衡,一直很難找到平衡點,現在正在看文章的你,是否也在思考究竟是人類的生命重要?還是動物的生命重要呢?
接著,讓我藉分享、更新先前在 TEDxTaipei 的演講內容「生醫科技如何取代動物試驗」,從自身找到答案的過程,盼能帶給你在人類和動物生命上的啟發。
人類跟動物生命的抉擇?
▲LUSH Prize 為全球知名的反動物實驗大獎,鼓勵動物替代技術的推廣和研發。圖於 LUSH Prize 頒獎典禮所攝,獎盃以兔子作為特色代表。圖/Dr. G 提供
在生醫工程領域多年,我發現人類在追求無病長壽的過程中,都伴隨著許多動物生命的犧牲,這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問題。全球每分鐘有將近 100 人死去,然而,每分鐘的實驗動物死亡數竟高達將近 200 隻,是人類死亡數的兩倍。
這些實驗動物就像在戰場上身先士卒、衝鋒陷陣的士兵,但非常遺憾地,牠們的結局多數是戰死沙場,「壯志未酬身先死」。而這個結果背後的主要原因就在於「物種的差異」──動物實驗並無法精準預測人體反應,人們只能使用更大量的動物實驗,獲取少量的代表性數據。
你有沒有想過,我們生病要吃藥,那一顆藥的背後需要犧牲多少實驗動物?100 隻?500 隻?還是 1,000 隻?答案是超過 5,000 隻。根據美國動保組織 PETA 搜集的統計資料,在臨床試驗前的實驗室毒理測試階段,至少需使用超過 400 隻小鼠、4,000 隻大鼠、900 隻兔子及 32 隻以上的米格魯犬,數量驚人。
根據近年統計資料,全球一年使用的實驗動物量高達近上億隻,台灣一年的實驗動物量也高達近 330 萬隻,足足是台北市人口的近 1.3 倍。
所以,當站在天秤兩端,面對一邊是科技帶來的人類健康,另一邊是伴隨著犧牲的動物生命,我們難道只能二選一,沒有更好的選擇了嗎?
一場暴風雪帶來的啟發
這個問題困擾了我許久,直到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做研究的時候才找到答案。初到美國時,由於研究需要去上動物實驗的認證課程,那天令人印象非常深刻,是個暴風雪的天氣,作為學生,在遇到壞天氣時是不是會很懶得出門上課?
我也是,那時的我渾身發懶,一直想著有沒有可能不要去上課?有沒有可能在不進行動物實驗的同時,還能達到原本的研究目標呢?
所以我就回頭審視傳統在實驗室的藥物測試方法,也就是動物實驗的問題,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數據顯示,在動物實驗裡面成功的藥物,高達 95% 在人體試驗中還是會失敗,顯示這個測試方法亟需被調整跟改變。
▲人生中第一次見到的暴風雪,竟成為我跨入動物替代技術的契機。圖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所攝。圖/Dr. G 提供
當初的想法很簡單,即:我們有沒有可能直接把人的細胞或組織取出,並且在體外為它建造一個家,讓它在裡面運作得像在人體內一樣,帶來比動物實驗更為可靠和有效的數據呢?如果這概念可行,那自然,實驗動物的使用量就有可能被減少。
因此就衍伸出「人體器官晶片」的技術,這技術最早是由哈佛大學團隊所建立,可憑一個非常微小且精緻的微流道晶片,就能把人體特定的複雜組織結構再現其中,並測試藥物對人體的影響。至今,人體各種不同的器官晶片都已被成功建立,像是心臟、肺、肝、臟、腸道等,它也成為這幾年來非常熱門的動物替代技術。
《惡血》帶來挑戰,卻無法阻礙其發展
然而在器官晶片發展的過程中,也並非一帆風順──近期在 Disney+ 上映的一部影集《新創大騙局》(The Dropout),改編自《惡血:矽谷獨角獸的醫療騙局!深藏血液裡的祕密、謊言與金錢》(Bad Blood: 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)這本暢銷書,內容報導一位史丹佛大學的輟學生伊麗莎白・霍姆斯(Elizabeth Holmes),利用微流道晶片的技術,成功創立了一間市值 90 億美元的血液診斷公司 Theranos,但最後被踢爆是一場世紀騙局。在那個時候,一般民眾對於生物晶片的技術也曾產生質疑,失去信心。
幸而器官晶片技術在其後成功度過風暴,這幾年來持續受到美國 FDA、NASA 等國家級單位的支持,同時,世界各大知名藥廠,像是嬌生(Johnson & Johnson)、羅氏以及默克等也都投入重金開發。原因就在它不是一個因為 Theranos 才突然出現的技術,而是幾十年來,由許多科學家投注心血,從傳統的細胞培養,走向三維組織器官,最後整合到微流道的晶片中,演變為今日的器官晶片。
在過去幾年,我們團隊也展開研究計畫,開發出全球能見度高的肺部器官晶片技術,透過這晶片能創建出體外仿生的纖毛跟黏液、甚至是肺泡組織,後續就能模仿吸入病毒時,病毒會怎樣去攻擊纖毛或肺泡,並評估對肺部組織造成的傷害和後續藥物開發。
未來,個人化的器官晶片將能被創建,並進行專屬的醫療測試,除了上述肺晶片外,也能創建心臟晶片幫助測試藥物毒性,創造肝臟晶片測試肝代謝反應,這就像幫你找到一個專屬替代物,讓它去測試當被病毒感染或生病時,適合用什麼藥、什麼治療策略會比較好,昔日想像中的人體晶片到精準健康、精準醫療,將不再只是夢想。
用科技顛覆想像,答案不會只有一個
回頭來看前面所提到的兩件新聞──在人類的健康與動物的生命之間,難道只能二選一嗎?
從昔日暴風雪中的一個發懶念頭,到今日的陰錯陽差,器官晶片是我找到的其中一個解答,一個更好的選擇。然而,就像在人生中遇到挫折一般,答案往往不會只有一個,器官晶片也並不是問題的唯一解。
器官晶片的發展雖然還沒到成熟階段,但它卻已經邁出那重要一步,就像阿姆斯壯在登入月球時曾說「這是我的一小步,但卻是人類的一大步」,現在全球還有許多動物實驗替代的技術正在開發中,像是幹細胞、基因重組甚至是人工智慧等,有效整合這些技術,將能加速動物替代的進展,成為新的答案。
但也因這些替代技術目前都尚發展中,現階段動物實驗還是有其使用需求,未來如何在使用動物實驗的人,以及動物實驗替代技術的中間找到另一個平衡,是需要繼續努力的課題。
一條嶄新的道路,在披荊斬棘的過程中,走起來會很漫長,但假設你跟我一樣,曾經歷過手機使用按鍵的時代,當初或許也沒想到「按鍵」竟然會被「平板」給取代,可見科技能夠顛覆想像、傳統可以被改變,未來也是可以被創造的。
就像今日的動物實驗,明日的器官晶片,縱使你不是科研人員,我也想鼓勵你試著觀察自己生活周遭有沒有需要被改變的傳統,如果你也覺得這是遲早會被時代淘汰的方式,不如就從現在一起開始改變吧。
關聯閱讀
引進美國頂尖生醫工程技術,「趁年輕時回家打拼」──專訪交大生醫所副教授陳冠宇
馬斯克的「三隻小豬」產品發表,為何激怒神經學家?浮誇的話術底下,你不知道的真相
【兔兔專訪】Cruelty Free大躍進!▶LUSH獎得主陳冠宇博士,推動最潮動物實驗替代方案器官晶片技術!
❤兔兔不哭邀您一起關懷生命❤
讓對動物的愛成為日常,並透過您的捐款支持擴大行動。
